【SSD 固態硬碟推薦2025】SSD選購攻略|附規格、優點、常見問題
回到目錄
SSD 固態硬碟是什麼?
SSD(Solid State Drive)固態硬碟是一種儲存裝置,功能與傳統 HDD 機械硬碟一樣是用作儲存資料,不過兩者採用的技術不同;SSD 使用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來保存及存取資料,本質上採用積體電路(固態電路的一種)結構,不包含任何機械結構,因此被稱爲「固態硬碟」;而 HDD 的資料保存在多塊磁性感應碟片上,透過旋轉碟片及移動懸臂等機械元件讀取及寫入資料,這亦是為何 HDD 會被稱爲「機械硬碟」的原因。
SSD 固態硬碟的優點
SSD 固態硬碟與傳統 HDD 機械硬碟相比,最大的優點是 SSD 的讀取及寫入速度比 HDD 快;HDD 的讀寫速度大約只有 160 MB/s,而 SATA SSD 讀寫速度約為 500 MB/s,採用較新技術的 M.2 NVMe SSD 讀寫速度更可達 10000 MB/s 以上。讀取及寫入速度的提升換來的是更快的開機速度、應用程式載入時間及資料傳輸速度,以 Windows 開機速度為例,SSD 的開機時間可以是 HDD 的一半甚至更少;另外部分遊戲的載入時間會大幅減少;若用家需要大量傳輸資料,使用 SSD 的效率會比使用 HDD 更高。
另外 SSD 對比 HDD,體積較小、重量較輕,使不少手提電腦、手提遊戲機等可攜式裝置僅支援安裝 SSD。同時由於 SSD 固態硬碟結構上沒有任何會活動的機械零件,SSD 運作時除了不會震動及發出噪音,亦不像 HDD 般受沖撃後會影響表現,甚至出現資料損毀,使用體驗及耐用性更好。
了解 SSD 的規格
現時大部分 SSD 均採用「M.2」介面規範,因此被稱為 M.2 SSD。M.2 SSD 的接口分為 B key 與 M key 兩種,B key 支援 SATA 及 PCIe x2 介面,而 M key 則支援 SATA 及 PCIe x4 介面。由於兩者接口的防呆位置不同,B key 的接口不能安裝使用 M key 插頭的裝置,反之亦然,但有部分 M.2 SSD 使用一種名為 B&M key 的插頭,可同時支援兩種接口;惟現時市面上大部分 SSD 以 M key 為主。
M.2 SSD 可以被分為 SATA 與 NVMe 兩種,兩者最大分別在於傳輸介面及資料傳輸速度;SATA SSD 採用 SATA 傳輸介面,最高資料傳輸速度為 6 Gbps;而 NVMe SSD 使用 PCIe 介面傳輸資料,最高資料傳輸速度取決於 PCIe 通道的頻寬,現時最新一代 PCIe 5.0 x4 NVMe SSD 理論最高傳輸速度可達 16 Gbps。
除 M.2 SSD 外,另外亦有採用較舊制式的 2.5 吋 SATA SSD;惟現時 M.2 NVMe SSD 與 2.5 吋 SATA SSD 價錢相差不遠,而且 2.5 吋 SATA SSD 受主機板及機箱的安裝數量限制,速度亦不及現時主流的 M.2 SSD,除非裝置已經沒有任何閒置的 M.2 NVMe SSD 插槽,否則會建議用家優先選擇 M.2 NVMe SSD。
SSD 固態硬碟的選購指南
- SSD 固態硬碟的選購指南
現時帶有 M.2 插槽的主機板及裝置會標明插槽所支援的 M.2 SSD 數量、介面及速度,用家有需要留意不是每一塊主機板的 M.2 插槽均同時支援 NVMe SSD 及 SATA SSD,有時候只會支援其中一種介面,用家在購買前應留意裝置所支援的 SSD 種類;速度方面,由於 M.2 插槽可向下兼容,例如一塊支援 PCIe 5.0 x4 SSD 的主機板可以安裝 PCIe 4.0 / 3.0 x4 的 SSD;但相反,假如主機板最大支援 PCIe 3.0 x4 的 SSD,而用家安裝了一隻 PCIe Gen 5 SSD,該 SSD 的讀寫速度只能到達約 3500 MB/s,即是 PCIe 3.0 x4 的最大理論傳輸速度,因為 SSD 的速度會被裝置支援的 PCIe 介面限制,因此用家在購買前應查看產品規格,留意裝置是否可以發揮 SSD 的全部性能。另外,部分較舊的主機板不支援 M.2 SSD,用家只可配搭 2.5 吋 SATA SSD 使用。
- 容量
現時主流 SSD 容量由 250GB ~ 4TB 不等,用家可以先考慮個人儲存需求,例如作業系統、應用程式及檔案的數量和大小,再選擇一個合適的容量。現時由於 1TB SSD 價錢已經相當相宜,基本上 $300 左右已經有款式可以選擇,建議用家選購時可以從 1TB 的款式起跳。
- 尺寸大小
M.2 SSD 分為多種長度,包括 M.2 2230、2242、2260、2280 及 22110 等,「22」後的數字代表了 SSD 的長度,例如 2230 代表 SSD 長 30mm、2242 代表長 42 mm,如此類推。現時市面上的大部分 M.2 SSD 長度是 M.2 2280,多數主機板及手提電腦亦支援 2280 或更短的 M.2 SSD,不過部分手提電腦或手提遊戲機僅支援 2230、2242 等長度的短身 M.2 SSD,用家在購買前應留意產品規格。
- 傳輸速度與 PCIe 介面(Gen 3 vs. Gen 4 vs. Gen 5)
M.2 NVMe SSD 有不同的 PCIe 介面,而每個 PCIe 介面均有傳輸速度上限,例如 PCIe Gen 3 x4 的 SSD 讀寫速度上限約為 3500 MB/s,而 PCIe Gen 4 x4 SSD 的讀寫速度上限約為 7000 MB/s,最新的 PCIe Gen 5 x4 SSD 讀寫速度上限則可達 12000 MB/s。較高的傳輸速度同時代表更快的資料讀寫性能,用家在某些用途上會感受到性能提升,例如在寫入或讀取大量資料的時候。
現時 PCIe Gen 5 x4 SSD 是最新一代的產品,惟市面上仍以 PCIe Gen 4 x4 SSD 為主流,因 Gen 4 SSD 的價錢較 Gen 5 SSD 相宜,而且選擇相對較多,加上現時支援 PCIe Gen 5 SSD 的設備相對較少;而 PCIe Gen 3 SSD 主要針對基本入門的用家,優點是比較便宜,但讀寫速度較主流 PCIe Gen 4 SSD 慢。
另外值得留意的是,M.2 SSD 在過熱時效能會下降,用家應留意主機板或裝置是否帶有幫助散熱的設計,例如金屬散熱片、風扇等;用家亦可加購 M.2 散熱片,或直接選購帶散熱片的款式,確保 SSD 獲得良好的散熱。
- DRAM vs. DRAM-less
DRAM 全名「動態隨機記憶體(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)」,有部分 SSD 會配備 DRAM 顆粒作快取用途以提升讀寫速度,所以配備 DRAM 快取的 SSD 在性能方面,會比沒有 DRAM 快取(即 DRAM-less)的 SSD 高。
部分 DRAM-less SSD 支援 HMB(Host Memory Buffer)加速技術,原理是借用 RAM 容量供 SSD 當作 DRAM 快取使用,以提升運作速度。雖然理論上 DRAM-less SSD 啓用 HMB 技術後,性能上仍不如使用真實 DRAM 快取的 SSD,但通常這些 DRAM-less SSD 會比有 DRAM 的款式便宜,提供更高的性價比。
- NAND 顆粒種類
SSD 上的 NAND 顆粒作用為儲存資料,由多個存放以位元(bit)為單位的單元構成。NAND 顆粒可以分為 4 種,分別是 SLC (1 bit/cell)、MLC (2 bits/cell) 、TLC (3 bits/cell) 與 QLC (4 bits/cell),每個 cell 儲存的數據愈多就代表壽命愈低,但同時亦代表價錢愈便宜。現時 SLC 及 MLC 已被市場淘汰,市面上主流的顆粒為 TLC 及 QLC;採用 TLC 顆粒的 SSD 壽命較長,而且讀寫速度通常會較快,比較適合會較常讀取或寫入資料的用家;相反,採用 QLC 顆粒的 SSD 通常價錢會較相宜,會比較適合用作純儲存資料。
超人氣 SSD & M.2 SSD 推薦
現時市面上的 SSD 林林總總,以下將推薦 8 款型號予有不同預算及需求的讀者。
ADATA XPG GAMMIX S70 BLADE 1TB 3D TLC M.2 NVMe PCIe 4.0 x4 SSD
-
M.2 2280 長度
-
PCIe Gen 4 x4 介面
-
7400/5500 MB/s 讀寫速度
-
3D TLC NAND 顆粒
-
內建 DRAM 快取
-
5 年保養
現時最低價的 Gen 4 M.2 NVMe SSD 之一,讀取速度達 7400 MB/s,具備 DRAM 快取 、採用 3D TLC NAND 顆粒,官方提供 5 年保養,適合主流級別用家。
Acer Predator GM7 1TB PCIe 4.0 x4 NVMe M.2 2280 SSD
-
M.2 2280 長度
-
PCIe Gen 4 x4 介面
-
7200/6300 MB/s 讀寫速度
-
3D TLC NAND 顆粒
-
支援 HMB 加速技術
-
5 年保養
大容量性價比之選,讀取速度達 7200 MB/s,雖然是 DRAM-less 設計但支援 HMB 加速技術,保養期長達 5 年。
Acer Predator GM7000 2TB PCIe 4.0 x4 NVMe M.2 2280 SSD (w/ Heatsink 連散熱片)
-
M.2 2280 長度
-
PCIe Gen 4 x4 介面
-
7400/6700 MB/s 讀寫速度
-
3D TLC NAND 顆粒
-
DRAM Cache
-
5 年保養
大容量性價比之選,讀取速度達 7400 MB/s,內設DRAM Cache buffer,保養期長達 5 年。
Crucial T500 2TB PCIe 4.0 x4 NVMe M.2 2280 SSD
Up to 7,400/7,000MB/s sequential reads/writes
The world’s first 232-layer TLC NAND
engineered by Micron
5-year limited warranty
WD Green SN350 1TB PCIe 3.0 x4 NVMe M.2 2280 SSD
WD Green SN350 NVMe™ SSD WDS100T3G0C
Sequential Read Performance 3200MB/s
Sequential Write Performance 2500MB/s
Random Read 300K IOPS
Random Write 400K IOPS
Endurance 100TBW
WD Black SN850X 2TB TLC NVMe PCIe 4.0 x4 M.2 2280 SSD
-
M.2 2280 長度
-
PCIe Gen 4 x4 介面
-
7450/6900 MB/s 讀寫速度
-
3D TLC NAND 顆粒
-
內建 DRAM 快取
-
5 年保養
現時性能最頂尖的 Gen 4 M.2 NVMe SSD 之一,採用 WD 自家控制器,配備 DRAM 快取及 3D TLC NAND 顆粒,保養期長達 5 年,另外有配備散熱片的版本。
WD SN740 1TB TLC NVMe PCIe 4.0 x4 M.2 2230 SSD
-
M.2 2230 長度
-
Valve Steam Deck / ASUS ROG ALLY 手提遊戲機專用
另外可配搭 2242 / 2280 轉接器使用以支援 Lenovo Legion Go / ZOTAC ZONE 手提遊戲機,只需在落單時在備註註明即可。
Samsung 三星 990 PRO 2TB TLC NVMe PCIe 4.0 x4 M.2 2280 SSD
-
M.2 2280 長度
-
PCIe Gen 4 x4 介面
-
7300/6600 MB/s 讀寫速度
-
3D TLC NAND 顆粒
-
內建 DRAM 快取
-
5 年保養
現時性能最頂尖的 Gen 4 M.2 NVMe SSD 之一,採用 Samsung 自家控制器、DRAM 快取及 3D TLC NAND 顆粒,保養期長達 5 年,另外有配備散熱片的版本。
常見問題
1. SSD 可否一插即用?
答:SSD 如同機械硬碟一樣,需要格式化才可使用。若用家將 Windows 作業系統安裝至 SSD 上,安裝過程中會自動為用家格式化 SSD;相反,若用家是之後才安裝 SSD,用家需要手動到 Windows 的磁碟管理(Disk Management)頁面中手動格式化 SSD。
2. 是否任何 SSD 均支援 Sony PlayStation 5?
答:Sony PlayStation 5 僅支援 PCIe Gen 4 x4 的 SSD,長度方面則支援 M.2 2230、2242、2260、2280 及 22110。
值得留意的是,PlayStation 5 預設的 SSD 安裝位置並沒有為 SSD 散熱的散熱片,為確保 SSD 不會過熱而影響效能,建議選購帶有散熱片的款式或另外購買散熱片配搭使用,而且用家需留意散熱片連 SSD 的厚度不能超過 11.25mm。
3. SSD 也可以組成 RAID 磁碟陣列嗎?
答:可以,不過用家需要查看裝置的規格,留意裝置是否支援 RAID 功能,另外亦需留意 M.2 SSD 插槽是否支援用家打算採用的 RAID 種類。